申論熱點解讀9:避免數字環保 確保環境質量(2019兩會政府工作報告)
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極有可能在今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出現,公考通(m.ssrtes.com)特整理了兩會中的熱點解讀,助考生一臂之力!
【背景介紹】
2019年3月3日,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。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談及環保問題中介紹說,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,環保攻堅戰開局良好,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。不過,當前的形勢依然相當嚴峻,下一步重點將聚焦打好打好藍天保衛戰、柴油貨車治理、長江保護修復、渤海綜合治理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、水源地保護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七場戰役。不能放寬放松、更不能走回頭路,保持方向、決心不動搖。堅決避免數字環保、口號環保,確保環境質量改善沒有水分。
【公考角度解讀】
近年來,國家逐步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,對環境質量提出了應要求。比如2018年6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》,進一步明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間表、路線圖、任務書。
遺憾的是,之前個別地方政府發布的環境監測數據與市民直觀感受不符,甚至出現較大反差。部分不法企業在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上“做手腳”的現象也時有發生。這些導致實際監測結果與上傳數據不一致。這種數字環保的現象一方面說明國家重視環境監測數據,為了數據達標,一些地方和企業動了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的歪念;另一方面,環保監測人員人手少、任務重,靠人工監測根本忙不過來,大量自動監控設施提供的環保監測數據至關重要。
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保障,是確保環境質量的基礎。對數據造假必須“零容忍”。必須增加自上而下的數據抽檢核對,并相應增強法律責任等層面的問責力度,要讓造假者付出比環保政績所可能帶來的收益更大的代價。另一方面,擴大環境監測的參與度,引入媒體和公眾對環保監測開展全程監督,讓監測數據造假面臨更多障礙。
部長已經對未來環境保護做了自我要求并部署了具體方向,七場戰役的打響必將對我國環境質量的提升上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對策措施
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根本在于轉變發展方式。擯棄“先發展后治理”“只要GDP,無視環境承載力”的老路,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,真正樹立生態環境在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,在產業的布局和調整當中,努力做到規劃先行,真正把環境建設作為推動科學發展、有效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,這是確保環境質量的根本出路。
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要積極完善制度保障。通過建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、水資源管理制度、環境保護制度,綜合運用行政、法律、經濟等手段,把資源消耗、環境損害、生態效益與官員政績和企業的準入淘汰緊密掛鉤,實施重大環保事件一票否決等辦法,倒逼地方加強監管,也使企業不敢碰觸損害環境的高壓線,切實保障公民的環境權、健康權。
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,要開放公眾對于環保領域的監督,暢通環保公益訴訟的渠道,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和環境賠償力度,真正讓“呵護”污染企業的地方政府感受到“有心無力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給敢于執法強硬的環保局長撐腰,我們的環境才會得到最細致、最有效的保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