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:人類為什么要探測火星?
行測常識判斷考點范圍很廣,一般包括政治、法律、經濟、人文、地理、科技、生活等方面,需要小伙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。今天公考通(m.ssrtes.com)給大家帶來的是人類為什么要探測火星?
7月23日12時41分,我國在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,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,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。
火箭飛行約2167秒后,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,開啟火星探測之旅,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。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后,到達火星附近,通過“剎車”完成火星捕獲,進入環火軌道,并擇機開展著陸、巡視等任務,進行火星科學探測。
關于天問一號的相關常識大家可以查看這篇文章《“天問一號”發射成功,有關它你了解多少?》
為什么要探測火星
1、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。
2、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。
3、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,以及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,是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。
火星在哪些方面和地球相似呢?
溫度——太陽系八大行星中,火星溫度最接近地球。地球表面溫度為最低零下89.2攝氏度,最高58.6攝氏度。火星的溫度則是零下133—零上27攝氏度。
四季——與地球相似,火星上也有著四季更替。如果在火星上過日子的話,時間跟地球差不多,火星的一天是24小時39分35秒。
地貌——這顆“荒漠行星”也分布著高原、平原、峽谷和環形火山,南北極也有冰蓋。
大氣——火星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1%,約相當于地球上33千米高處的大氣密度,極為稀薄,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。
火星與地球也有很多不同之處。比如,火星表面的重力約為地球表面的0.38,磁場強度只有地球的1%等等。
但火星最最最吸引人類的,是人們在這里發現了明確的有水存在的證據。有水,就代表著生命存在的可能。
根據現有航天器的探測結果,我們已清晰可知火星擁有海岸線遺跡、河道痕跡、湖泊沖積扇等流水地貌痕跡,這些都表明火星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液態水。科學研究還表明,火星的北半球大部分是海洋、南半球大部分是陸地,這一點和地球恰恰相反。
“天問一號”有哪些目標?
將通過一次發射,實現“繞、著、巡”(火星環繞、著陸和巡視探測)三大任務,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。
開展對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的探測,并對表面重點地區進行精細巡視勘察。
火星探測器具體要探什么?
照相——看看火星長啥樣,傳回自己拍攝的火星圖像。
測物質、測元素——火星表面有什么物質,這些物質的組成成分是什么。
測環境——探測火星的磁場環境、離子與中性粒子、高能離子等情況,探測器攜帶的這類儀器數量最多。
看火星內部——火星地下的分層結構如何,到底有沒有水冰的存在等。
看火星氣象——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么樣,可以測風、測溫、測氣壓,還能聽聽火星上的聲音什么樣。
探測器如何從地球抵達火星?
最佳路線為“霍曼軌道”。
由于路途遙遠,從地球發射探測器到達火星,一般都采用最省能量的軌道。考慮到風險、成本等因素,地球航天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線為1925年提出的“霍曼軌道”。
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對此作了形象的比喻,“可以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軌道想象成一個大操場,火星在第四跑道,地球在第三跑道,內圈跑得快一些,外圈距離長、跑得相對慢一些。那么,從內圈到外圈發射探測器,最省力的方式一定是火星在前面、地球在后面,這樣才有可能追上。否則在直線距離時發射,等到探測器飛過去,火星已經跑掉了。”
專家介紹,火星探測器發射時火星在地球前方44度,由于地球比火星“跑”得快,在探測器發射不久,地球會在某一個位置追上火星,因此往往存在一種現象,即火星探測器發射之后大約兩個月左右,緊接著就會發生“火星沖日”,此時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最近。“因此,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間窗口和‘火星沖日’并不是一個時間點。天文觀測時代,‘火星沖日’時地火距離最近,是天文學家觀測的最好時機;航天時代,更看重發射的時間窗口。”
探測器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,要圓滿完成此次任務,“天問一號”還要經歷六個階段的考驗。
一圖了解后續六個階段:
圖片來源:國家航天局
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?
窗口很短——去火星每隔26個月才有一個機遇期,其中大約有半個月的時間為發射窗口期。
成功率低——截至目前,人類總共開展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,成功率不到一半。
距離很遠——火星距離地球最遠達到4億公里,以光速傳播單程需近23分鐘。也就是說,從地面上發送一種指令,探測器要在23分鐘后才能執行,給測量、控制帶來了新的難題。
環境全新——深空探測是去一個尚不確知的環境,大氣、重力、光照等都對航天器的設計提出更高要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