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公務員聯(lián)考常識積累: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
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是戰(zhàn)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,國家一級文物,1978年在湖北隨縣(今隨州)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,為該館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。
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,是中國迄今發(fā)現(xiàn)數(shù)量最多、保存最好、音律最全、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,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,在考古學、歷史學、音樂學、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(chǎn)生了巨大的影響,2002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目錄》。
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
曾侯乙編鐘高273厘米、寬335厘米,架長748厘米,最大者通高153.4厘米,重203.6千克,最小者通高20.4厘米,重2.4千克。鐘體總重2567公斤,加上鐘架(含掛鉤)銅質(zhì)部分,合計4421.48千克。
曾侯乙編鐘的鐘架高大,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,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梁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,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,構成上、中、下三層。鐘架及掛鉤(含可以拆裝的構件)達246個。
此套編鐘共計六十五件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鐘架上:上層3組為鈕鐘,19件,立柱是圓木;中層3組為甬鐘,33件,分短枚、無枚、長枚三式;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鐘,12件,另有大镈鐘1件。中、下兩層的立柱,每層都為三個銅質(zhì)佩劍武士。鐘架可以拆裝。鐘筍、鐘鉤、鐘體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,內(nèi)容有編號、銘記、標音及樂律。
編鐘出土時,在近旁還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槌和兩根彩繪木棒,是用來敲鐘和撞鐘的。
它用渾鑄、分鑄法鑄成,采用了銅焊、鑄鑲、錯金等工藝技術,以及圓雕、浮雕、陰刻、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。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,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,可以旋宮轉(zhuǎn)調(diào)。音列是現(xiàn)今通行的C大調(diào),能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。
刷題鞏固
下列文物的出土地,不屬于長江流域的是( )。
A、曾侯乙編鐘
B、越王勾踐劍
C、四羊方尊
D、司母戊鼎
答案:D
A項正確,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是戰(zhàn)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,1978年在湖北隨縣(今隨州)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,現(xiàn)藏于湖北省博物館,為該館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。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屬于長江流域。
B項正確,春秋越王勾踐劍,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,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(qū)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,現(xiàn)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地屬于長江流域。
C項正確,商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,祭祀用品。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(xiāng)縣黃材鎮(zhèn),現(xiàn)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四羊方尊的出土地屬于長江流域。
D項錯誤,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鑄品,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,現(xiàn)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《古代中國》基本陳列展廳內(nèi)。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屬于黃河流域。